“本來想著這次躲不過要動一次大刀子,結果沒想到只切了這么小一個口子,就把我的病看好了!”看著自己的手術傷口,患者陳大爺高興的不得了。
常規(guī)切口與微創(chuàng)切口對比
近日我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武小剛主任帶領團隊在僅約4-6公分的切口下成功地完成了3例右側微創(chuàng)心臟換瓣及先心病矯治手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小切口”。與傳統(tǒng)的正開胸手術,微創(chuàng)小切口手術的操作空間小,手術難度大,術中操作要求更加精細;但選擇微創(chuàng)手術的患者其術后獲益更大,直觀的說其手術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術后脫機早、恢復快,降低了手術中及術后用血的風險,也能滿足越來越多患者對于美容的需求。但由于其手術視野有限,心臟暴露面積小,故該術式對手術醫(yī)生的要求更高,也十分考驗手術團隊的配合與協(xié)作。“小切口”微創(chuàng)術式的推廣普及說明了我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診療技術的推廣又推進了一步。
右側腋下小切口
第一位患者為78歲老年男性,主因“反復胸悶、胸痛10年,再發(fā)1周”入院,心臟超聲提示:二尖瓣關閉不全伴大量反流(11.1cm 2),經(jīng)武小剛主任及科室人員綜合評估后,考慮其合并多項基礎疾病,以及術后恢復等問題,再三考慮決定采取微創(chuàng)手術,通過小切口將患者的疾患解決。武小剛主任手術團隊術中耐心操作,默契配合,順利地完成了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換術,術后12小時順利脫機,術后恢復滿意,復查心臟超聲:二尖瓣生物瓣膜位置正常,無反流情況,整體手術效果滿意。
術前超聲
術后超聲
第二位患者為65歲中老年男性,主因“反復胸悶、氣短半月余”之主訴入院,心臟超聲提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伴少量反流,武小剛主任會診后建議行外科手術治療,經(jīng)科室團隊討論評估后,采取“小切口”術式完成了主動脈瓣生物瓣膜置換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恢復良好,患者對整體效果滿意,出院前復查心臟超聲:主動脈瓣生物瓣膜位置正常,開閉良好,瓣上流速正常。
術前超聲
術后超聲
第三位患者是一位13歲的小朋友,發(fā)現(xiàn)心臟雜音12年余,行心臟超聲提示:房間隔缺損(中央偏下腔型,直徑約2.9cm),三尖瓣大量反流,由于缺損較大,并三尖瓣返流故無法行介入封堵治療,有外科手術指征。為考慮孩子年紀小,常規(guī)術后傷口美觀性差,患者母親欣然接受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科室團隊認真評估后,有微創(chuàng)手術指征,選擇了右側腋下4cm“小切口”手術,在充分準備后3小時圓滿完成了房間隔缺損修補術+三尖瓣成形術,術后8小時順利脫呼吸機,48小時下地活動,術后復查心臟超聲:房間隔連續(xù)性完整,未見分流,三尖瓣未見病理性反流,手術效果滿意,術后恢復良好,武小剛主任團隊得到了小朋友及母親的肯定。
術后超聲
10天內(nèi)三例“小切口”手術的順利完成,并取得滿意的手術效果,武小剛主任說到:目前心臟微創(chuàng)手術是心臟外科領域的一次重大的技術進步,也是必然的趨勢,通過一個微小且隱蔽的小切口,安全、有效地完成心臟外科手術,與傳統(tǒng)胸部正中25cm切口相比,“小切口”不需要開胸劈骨,損傷明顯減少,患者術后呼吸機拔管順利,痛苦小,恢復快,且傷口美觀。在術前綜合評估患者條件,嚴格把握“小切口”手術適應癥的前提下,患者的年齡跨度更大,尤其是對女士、小朋友的傷口美容以老年患者的術后恢復有著更大的優(yōu)勢。我們每位心臟外科醫(yī)生需掌握手術技能,提升自身專業(yè)技能,在最大程度保證質(zhì)量的同時,為患者減少創(chuàng)傷及痛苦,是所有醫(yī)生畢生的追求。
目前延安大學咸陽醫(y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已開展小切口手術類型如:房缺修補術、室缺修補術、二尖瓣置換及成形術、三尖瓣置換及成形術、主動脈瓣置換術、雙瓣膜置換、微創(chuàng)冠脈搭橋等。
供稿供圖:心臟大血管外科 馮文博
審核:吳棟梁
編輯:宣傳部 陳蕾
校對:宣傳部 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