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常年潛伏在各大家族群,那一定對“血稠”這個詞不陌生。一聽“血稠”,立刻聯(lián)想到血栓、血管堵塞,不惜斥資買各種號稱能緩解血稠的產(chǎn)品,想盡辦法疏通血管。
但其實,那些年被大肆宣揚的“血稠”根本就是個偽科學,不是專業(yè)的醫(yī)學術語,只是民間杜撰出來的一個詞。那到底“血稠”到底是怎么來的,跟血栓有沒有關系呢?
1、“血稠”到底是啥?
“血稠”在醫(yī)學上指的是高粘稠血癥,血粘度就是用于描述血液基本特征的一個詞匯。血粘度是一個相對值,如果將水粘度定義為1,正常血粘度則在4-5之間。通俗理解就是,血粘度數(shù)值越小,血流速度越快,反之則流速越慢。
2、“血稠”就是血栓嗎?
“血稠”和血栓根本就是兩碼事。首先,你可能都沒理解血栓是什么意思。血栓是血管內(nèi)形成的塊狀物。當血管受傷時,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啟動保護反應形成血栓,以防止失血,所以適度的血栓是沒事的。但如果血栓逐漸增加,最終影響到血液循環(huán),增加心臟負擔,減少氧氣供應和有害物質(zhì)的排出,就會影響健康。血栓會引起危險因素包括炎癥、凝血異常、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此,血粘度與血栓是兩個不同概念,前者描述的是血液特征,后者則通常指一種疾病,盡管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間存在一定關聯(lián),但并非嚴格的因果關系。
此外,“血稠”也不等于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脂水平偏高,而血液粘稠是指血液粘稠度過高。
慢性病往往會伴隨血粘度升高,如抽煙、無規(guī)律起居、肥胖、高血壓、慢性炎癥等。當身體經(jīng)常出現(xiàn)頭痛、眩暈、視覺障礙、出血或皮膚泛紅等現(xiàn)象時,就可能預示著血粘度升高了。
3、“血稠”要不要治療?
血粘度本身是血液的一種物理屬性,正常情況下是各種機能順利完成的基礎,但過高則會造成危害。對兒童而言,高血粘度將阻礙心臟、腸道、腎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的正常供氧,可造成發(fā)育受阻。
對成人來講,高血粘度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系統(tǒng)性狼瘡等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誘因,并且還與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存在一定關聯(lián)。因此,保持正常的血粘度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病理性高血粘癥,應在醫(yī)生建議下積極治療;而血粘度適度增加的人不必過于擔心,一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輔助措施即可。但像民間流傳的打針、輸液疏通血管,根本不靠譜。
4、血粘度高了會發(fā)生什么
血粘度升高,表示身體處于一種非正常的病理狀態(tài),血液流動性變差,阻力增加。容易引起各種器官的供血不足,血中的脂質(zhì)物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嚴重者會誘發(fā)心梗、腦梗等血栓性疾病。血粘度升高的初期,常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睡不醒:在夜間人體的血壓會自然降低,血流變慢,血粘度高的人循環(huán)不暢,晨起之后會感覺暈頭脹腦,好似沒睡醒,要活動一段時間后才會徹底清醒。
飯后困:人在進餐之后,血液會向消化系統(tǒng)集中,就會使大腦供血不足。正常人餐后雖然也會犯困,但可以保持清醒。但血粘度高的人,大腦缺血嚴重,對餐后困意無法抵抗,甚至坐在椅子上就可以瞬間入睡。
蹲不下:人在下蹲的時候,回心血量會減少,影響大腦的供血。血粘度高的人做下蹲動作會非常困難,或是蹲下之后就會感覺氣短胸悶,大腦發(fā)暈。(肥胖的人也難以下蹲,但肥胖者的血粘度多數(shù)也會超標。)
看不清:視網(wǎng)膜上的血管纖細,當血粘度過大時,會引起視網(wǎng)膜短暫性缺血,表現(xiàn)為經(jīng)常發(fā)作的暫時視力模糊,需要休息一會兒之后才可以恢復。
5、血粘度過高要怎么辦
多喝水:每天飲用充足的水有利于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稀釋血液。但不要等到感覺口渴再喝水,最好養(yǎng)成定時定量喝水的習慣,每天喝水不少于2000毫升。
多運動: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血細胞的攜氧能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粘度。
多素少肉:飲食上要少吃脂肪類食物,避免吃高膽固醇的動物內(nèi)臟,少吃蛋糕、甜點等高糖食物。多吃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可以促進胃腸功能,還可以阻止膽固醇的吸收,降低血粘度。
健康體檢: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及時發(fā)現(xiàn)身體出現(xiàn)的問題和預兆,并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避免疾病的發(fā)生。
轉(zhuǎn)自微信:守護心血管